窗纱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窗纱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二-【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8 18:55:01 阅读: 来源:窗纱厂家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二)

卢飞宏

四、文圣拳武学与“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体系

文圣拳武学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讲究文武结合,在重视武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文场的作用,“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中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即“文场子”,武即“武场子”,文场在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文场统领武场,以文助武,以武促文,文到武成,文武合场,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通晓古今的武学文化,彰显了文圣拳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文圣拳是一门充分展示道家文化的拳法,以“道”为核心,主要由文道、武道,圣道、兵道、医道等五部分组成,五道合一,同根同源,互通有无,融会贯通,殊途同归。“文武合场”是武学上的“文武大道”,也是中华民族“崇文尚武”精神的体现。文场是文圣拳武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和延续文圣拳生生不息与发展的内在灵魂和精神,具有统领武场的地位,文场和武场共同组建了文圣拳的武学文化体系。?文圣拳“泰山论道”和“华山论剑”文化是中国传统武学的一大特色,在泰山和华山之巅,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了以“泰山论道”为思想文化体系和“华山论剑”为主要功夫体系的文圣拳武学文化,同时与文场和武场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圣拳武学体系,形成了中国武学中独特的文圣拳武学文化。

文圣拳是一种非常特殊和典型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一种极富传统文化色彩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其武功架式科学合理,其精、气、神、意、力的修炼要求,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浓缩了中华武功拳术之精华,天道自然,无蹿蹦跳跃高难度动作,老少皆宜,易学易练,出功快,五步之距就可练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练拳。它用意念统领全身,意纳穴窍,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合一;它的动作松沉稳健,徐缓舒畅,连绵不断,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有如“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文圣拳武学文化博大精深,“非圣贤难喻其奥妙,非豪杰难探其精微”。诗云“:世间难见圣拳法,举手投足鬼神怕,精邪鬼怪若逢此,顷刻之间化灰尘”。其道肇太极,理通阴阳,希夷示德,化育明仁,文武功法合一,不断开发、利用自身的生命力,达清静圆明之状态;“以武治心”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使之处于一种高层境界之中,产生灵悟和顿悟。

“崇文尚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之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修炼文圣拳有成就的先辈们,都能体悟到,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文武兼修,文武并举,并侧重文功法的修炼,文武相辅相成,无文武不长,无武文不生,文到武成。“文武合一”是修炼文圣拳的武学大道,文武结合,一张一弛,生机勃发,大道无形,其“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在中国武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就有“文武八班保江山,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官跨马镇太平”、“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之说,文圣拳集中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养生健身和技击技术以及军事斗争艺术,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医学理论、人体科学,武学国术,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学科文化的凝炼和浓缩,历史上被称为“马上保朝”之拳。文圣拳历史上饱经苍桑,历经磨难,几度达到濒临失传的境地,在传承过程中也有许多文武功法失传,特别是“文革”期间,一些传承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圣功修炼古籍被毁,这给文圣拳武学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圣拳是一门玄学思想和儒释道家学说贯穿的学科,将道家的清静,佛家的禅定,儒家的仁义,兵家的智慧,医家的中和寓一体,精神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习练者往往穷毕生精力也难能穷尽和悟透其奥秘。探索文圣拳武术的本质,揭示文圣拳武学的奥秘,为更好的将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武学发扬光大,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历史上民间宗教武学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一)文圣拳的文道

文道即“文道合一”,亦即文功法之“道”,文亦指文圣拳文功静坐修炼之法,“道”是宇宙的本原、本体和规律性,为客观自然规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以文观法,文道合一,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道”是文圣拳拳法的精神内核,文道的精髓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清静经》、《黄庭经》、《阴符经》等传统文化经典,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威驰,则贞明万古不易。习练文圣拳要悟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阴阳者为世间万物的父母,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一阴一阳包万象,一升一降,一上一下,无极而太极。“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与天人合德,天地人合一,得自然之化机。经曰:“一气功贯通了见性明心”、“怀抱住阴阳鱼动海搬山”、“万样宝全在你诚心炼丹”、“一气功贯通了通凡达圣”、“文不成武不就总是枉然”。

文圣拳采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悟天地之大道,得自然变化之玄机奥秘。修炼文圣拳内丹术,内修精气神,修内丹以求登真,外炼形体养命,内调性情养真,而性命双全,长生久视,道贯乾坤,效法日月,贯通天地,主旨以通凡达圣,超圣入神,出神入化。?文圣拳文功功法吸取了道家的吐纳、导引长生之术,修道家金丹大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清静是修炼文圣拳功法的根本要求,“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人能敬自然,天地自和谐”,“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清静经》),以清静之道实现修行向高层次发展的追求。在文圣拳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四书《大学》中,“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则虚明,恬淡虚无,虚怀若谷,内敛含藏,洞察明机,体道入微。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文道是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大道无为之道,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文圣拳以养生健身为主,养练是根本,技击为功夫之末。文道在文圣拳武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拳道的基础和根本。

文圣拳以伏羲先天八卦为体,以文王后天八卦为用,法阴阳五行太极变化之理,修清静无为之术,求返璞归真之道。《内经》:“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周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文圣拳修道的心胸气魄和追求目标。文圣拳顺应自然规律,按照人体十二经脉与一日十二时辰的关系,以及经脉的盛衰开阖和脏腑的运化规律,分时辰进行采气、练气、养气,修先天之根本,“顺则凡,逆则仙”,回归人婴儿纯真之本性。观天地阴阳之道,遵循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执天五炁之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文圣拳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以内促外,内外结合,归于自然之大道,以达健康长寿,激发潜在功能,开发智慧,追求功夫至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始终保持一颗“清静自然“之心,虔诚恭敬,清心寡欲,涵养志气,完善人格,使人回归自然的状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圣拳以中和为本,“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守中正和谐之道,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中正和谐与平衡。把握中正之道,顺从于天道,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人间真道。三教同属一法,道家修成仙之道,“虚静”、“敛神”,守太清元精,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心肾相交,静生光芒,动则飞腾,交接如神,求返本归真妙结金丹。佛道修持僧身清净,戒淫欲欲念之火。儒家之水火既济,能登道岸,坎水在上,离火于下,薰习烹炼,久久功纯,回归天地正位。经曰:“白藕绿叶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三大圣人发圣理,得了妙窍回老家”。人本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为三才,悟修身养性之道,通彻自然万物之理,行止坐卧,皆是自然而然,依乎天理;合天时、地利、人和,守清静无为之道,无为而无不为。文圣拳之道,师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五圣传道经》云:“大道分明在自身,迷人不知向外寻。不遇名师亲指点,枉费一片修行心”,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九宫八卦,悟西来意,久练自化,熟极自神,五法皈宗,万法归一。

(二)文圣拳的武道

文圣拳的武道是指“武功之道”,为乾坤阴阳之道,亦指文圣拳武场拳棒器械的功夫。武功中练形求法,讲究攻防合一,动静合一,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以武为的修行,追求拳术之神奇奥秘。文圣拳武道体现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尚武是对武道、武德的崇尚,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敢于征服自然,保家卫国,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蕴育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和不屈的灵魂。文圣拳武道文化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精髓,有圣贤文化的礼教,有古运河文化的包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历经沧桑,不惧风雨,顽强发展,积极向上,具中华民族精神的之魂魄;“千里黄河水滔滔,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华民族正是有这种永远不倒的精神支柱,使之虽历经磨难而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

文圣拳深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把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它的外在运动规律和内在体会都能体现出自然而然的特点,其动作是后天返先天的自然追求,能使修炼者领悟“圣拳”深玄之奥秘。拳法运动要求整体性平衡,其身体肢体动作的平衡,在外是由中心、由内而外的对称运动,在内是意、气、劲的协调平衡。整体运动的基础是自身间架结构的合理协调统一,通过意念的合理引导,使拳法的运动和内劲功能有序而自然,由内而外激发人体潜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本能,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的目的。几百年来,文圣拳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以及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

文圣拳学五大基本特点是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有五大主要拳理基础是《对称运动》、《杠杆巧用》、《弧形轨迹》、《整体间架》、《丹田中心》,这是指导文圣拳法运动理论的核心。文圣拳是由马上功夫演化而来,以步为马、身为将、手为兵(器),马欲腾、将欲飞,人借马力、马助将力,人马合一,浑然一体;以步法、身法催动手臂,发动整体均衡之力,击敌于瞬间。文圣拳步法带有阵法,走八卦踏九宫,跳罡布斗,以骑马步、立马步、列马步为基础步法,每种步法的前进、后退、交叉互变,以马上动作衡量身法、步法平衡,以及上下、左右、前后、交叉的平衡。文圣拳不断平衡自我、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利用自我,使身心得到平衡,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随心所欲,任意挥洒。通过道家炼丹术和各种桩功等训练手段,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潜能,达到躲避对方攻击,而能有效击打对方,制服对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战争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文圣拳作为技击的功能在下降,更多的应用价值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道德教化,开悟智慧,提高境界,益寿延年,以及突显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精神等,通过锻炼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质,精湛的技艺和高山大海的情怀。

文圣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神形兼备,阴阳哲理,尽在其中,登峰造极;练的是精、气、力、意、神,夺天地造化,参万物化育之功。该拳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功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它朴实无华,中正自然,精炼简洁,貌似平淡,实则精妙,讲究实用,内涵高深。文圣拳的动作原理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拳法的每一个动作都符合传统哲理,它以内功养气蓄神健身养生为主,动功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强筋骨,内壮肺腑,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养生,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文圣拳有十大要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塌腕扬指,含胸拔背,松腰实腹,圆裆松胯,敛臀提肛,分膝摧跨,十趾抓地。同时还要求步正身稳,意贯始终等。技击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瞬间近击,得机得势;守中用中,争夺空间;整体发动,入位夺位;侧身击打,化打一体;沾粘连随,挤跟靠打;神定势严,稳准狠衡。拳法功理:松静用意气自然,杠杆巧用遍全身;整体间架几何撑,对拉拔长生内劲;弧形轨迹圈中行,刚柔相济阴阳衡;意纳穴窍能量聚,拳法大道简繁简;丹田中心天人合,五手奥秘在深玄。文圣拳实战理念是“力不打功,功不打法,法不打意”,注重意的训练,意气力合一,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静如山岳,动如江河”。拳诀讲:“运动如面炼钢,无坚不摧”,“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有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之势,有排山倒海之功,实战中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方向,距离远近均可防守、攻击和控制敌人,拳打卧牛之地,击敌于五步之外,御敌于无形之中。其势存高远,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文圣拳历来是拳家的“看家本事”,亦称“看家护院”之拳,有“拳打卧牛之地”之称,拳法云:“一阴一阳一上下,一升一降一变化,攻中有守守亦攻,以柔克刚软欺硬,不开不躲粘挤打,神仙难躲圣拳法”。

文圣拳的武道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有完整的修炼体系。从桩功定式练起,调整生理,修炼内心,培养血气,运化力劲,应用拳法器械。文圣拳的锻炼过程是一个修正自我,强化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其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既注重力的锻炼,也注重巧的锻炼;既注重速度,也注重耐力;既注重进攻,也注重防守,从而把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锻炼人体的综合能力。文圣拳有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及和丰富的人文文化精神内涵,忠信仁义,舍生取义,大义情怀、忠义千秋,具天罡正义之气,浩气的撼山岳。文圣拳的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情怀,重智、信、仁、勇、严、义等传统文化,以它尚礼、尚仁、尚德的道德与伦理精神联结着华夏民众的情感纽带,成了中华民族亲情意识与和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反清起义和抗击外寇侵略的战争中,成为中国民众勇猛精进、前赴后继、御辱抗敌、大智大勇、众志成城的人格基石。

文圣拳武道的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包括:“天人合一”、崇尚武德,尊师重道,道德礼仪,孝悌德善,礼义廉耻,忠信仁勇,大义情怀,以中为度,和谐包容、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文圣拳崇高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具中华民族龙的气质,其“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具“富贵而不淫,威武而不屈”的大丈夫节操。文圣拳为拳中之贵族,中华武道之巅峰。

文圣拳作为内家拳的精华,重视本质是内功修炼,其核心和精华是浑元劲、整体劲和内三合,是神意气主导下的内劲修炼,以道家“静坐导引吐纳术”与太祖长拳相结合,经历代宗师提炼升华,使之拳架均整平衡,动静相兼,内外同练;以脊柱传动四肢及周身关节的撑盘,对拉拔伸与气意结合的整体开合运动,结合文圣功静坐、意念导引,打通周身穴窍,将气与力汇聚于丹田之中,以丹道之能量而打通周身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脏腑能量代谢加快,使呼吸、消化、运动及感官功能增强,达到祛病延年,强壮身体,增加技击效能。文圣拳以通畅人体经脉,平衡人体气血脏腑,养练精气神聚合内劲能量为主,以锻练筋骨皮和身法肢节外在协调的运动为辅,是典型的既能养生健体,又能实战技击的拳法。

文圣拳技击功能并不是其修炼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武,止戈也,武道精神,是以武止伐。文圣拳尚道贵德,道法自然,追求仁义道义、忠信圣贤之道。重内在气、势、威、神的修炼,讲求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胜刚,以内胜外,无为而治,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之人之兵。它的思想是讲究“崇和尚柔”,“后发治人”之道,在实际实战中,一般是体任自然的状态,不主动出击,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顺势化力,化打一体,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它的拳法本身极强进攻性与“后发制人”之道,前者指本身具有的极强技击性,后者是实战的思想与策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战中,以道义为本,先礼后兵,以道义、正义、气势之威严,达到不战而胜,不武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重视文圣拳武道的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尚武精神,强健体魄,涵养道德,提升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习练文圣拳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功夫的修炼强身健身,锻炼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毅力、自信、恒心等品质,强化自身,完善自我,是一个人从弱小变强大的修炼过程。要在修炼中不断体悟,不断追求功夫高层次的体验。“悟”是一把修炼文圣拳的“金钥匙”,“悟”是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种完善,更是一种超越。习练文圣拳过程是一个修心悟道的历程,较高的悟性可以提高对文圣拳功夫的升华。

(三)文圣拳的圣道

文圣拳的圣道,是指“圣贤之道”,圣人之学,圣亦指文圣拳拳理之高深,为通凡入圣之道,称“圣拳之道”。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内涵,以及“儒释道”三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思想,是文圣拳圣道的思想源泉。《庄子》:“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鬼谷子》:“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庄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重阳第十二论圣道》:“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完善人格。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文圣拳圣道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阴符经》),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遵循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执天五炁之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要求尊圣贤大道,潜心究学,苦修本体,顺其自然,有所作为,而不与人争,窥透阴阳之变化,悟识无我之真实,于平淡中察玄机,在虚无中参大道。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本,以柔弱为用,明达经理,心悟体行,感应清静无为境界。习练者健身强身、修身养性,经德自律,培养自己高尚武德和精湛技艺。文圣拳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止恶扬善,渡化众生,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止于至善,进而通凡达圣。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长生不死,无生无死,红尘炼心,入世宏道,依道而行,归于正法。要处处以君子要求自己,修同其光合其尘混其俗,出淤泥而不染,水利万物而不争,江海为百谷之王,海纳百川,内圣外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无为而无不为,达入圣之道。《化书》云:”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清静经》)。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文圣拳具有水一样的性格,合于圣道的境界。天得一清,地得一静,人得一灵,得自然变化之深玄,文圣拳清静、无为、尚中、包容、和谐、阴阳和炼精、炼气、炼神以及所具有的勇气、智慧、仁爱等思想融入了拳法中,一切归于圣道,成为文圣拳的独特文化思想特征。

武德在文圣拳武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贯穿于文圣拳的思想和灵魂。国无德不兴,武不德不强,先莫先于修德,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德可聚无形之力,德性高者悟道愈高。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以及“仁、义、礼、诚、信”教义是文圣拳门人日常遵循的基本行为礼仪规范。处处体现尊圣贤之礼,重武德之修,法阴阳之变,讲武学之理,通天地之道,崇德向善,将人的精神、品德的自我修炼作为修炼武学的最高境界,通过武功上的修为达到精神和意志品质上的升华。要求习练者按照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涵养精神,开悟智慧,增强本领,保持清静之心,以追求清静圆明、至善至圣之境界。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塑造坚忍不拔的品质,又能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正气。武术是一种信念和力量,习武之道乃教人做人之道,教人人心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炼者内心有道有师有圣人,尊师重道,忠信仁义,同门互敬,济世利人,爱国爱家,教育习练者遵守社会道德,积德善行,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仁者不杀谓之良,良善慈悲为仁常;义者不盗谓之温,温柔正道为义常;礼者不淫谓之恭,恭敬不偏为礼常;智者不毁谓之俭,俭者从宽谓智常;信者不欺谓之让,让心不失为信常”。仁、义、礼、智、信和杀、盗、淫、毁、欺,分别成为文圣拳修炼者的五行和五戒,而温、良、恭、俭、让则更是文圣拳弟子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文圣拳具五行之五德之性,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习练者之安身立命之本,是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其“脚不插是非之地,口不说恶言诳语,手不取不义之财,眼不观花红灯绿,耳不听闲言碎语”等要求,更是作为文圣拳弟子恪守的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求弟子恪守道德和本份,尊周公文王圣贤之礼,守清静无为之道,使自己的行为限于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教人行善人之心,做忠良之事,修德向善,渡化众生,对于教育人修德行善,守礼仪,明道理,做好人,做好事,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圣拳在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化作用,对于促进中华传统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圣拳重武德,讲武学,法阴阳,尚天地,依礼仪,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包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体现了“和”的思想,“中正和谐,完善自我”是文圣拳的拳学思想之根本。文圣拳促使习练者对生命的感悟,增强文化高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以及伦理观念、审美意识、价值系统、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提高,使生命价值得到升华,达到强身健体,开悟智慧,祛病延年的目的。

习练文圣拳法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武德的高低反映出达武术境界的高低,德有多高,功有多高,德不高者,难以出高功。道家的无为与内外兼修、佛家禅定与无量,儒家的入世情怀、易家的身形兼备,都渗透到文圣拳文化之中;有侠义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敬天法地之自然;其修为是达到武术大乘境界的途径。习练文圣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修养的过程乃是成仙入道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道不可须臾离也,循道而行,由渐悟到顿悟,由量变到质变螺旋上升,以睿智的头脑,用恒心与定力作为修炼的基垫,积思成悟,以智慧光辉照亮通向武学圣道巅峰的道路,达到通凡入圣“道”的境界,这是一个脱胎换骨、脱凡入圣修炼的过程,可以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领略博大精深的文圣拳武学文化,并从中得到无穷的益处。

(四)文圣拳的兵道

文圣拳的兵道,是指“兵学之道”。文圣拳是中华民族健身、强身、防身和人与自然、社会斗争实践的升华和结晶,它汲收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和《太公兵法》、唐李筌《太白阴经》,《武经七书》,《百战奇略》及《黄帝阴符经》、《奇门遁甲》等中华古老兵学文化之精髓,它的显著的沙场实战特点是中国传统武术精华的凝练与升华,其武有黄帝、吕尚神通之法术,法有伏羲、文王八卦之玄机,文有仲尼孔子儒家文化之精深,夺于天地造化之功,文韬武略,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功。文圣拳拳法与兵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是中国丰富的兵学文化在武学发展上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国兵学和武学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文圣拳修炼根据天道阴阳互变、虚实、动静、刚柔互用的原则,其兵学功法战术,用于冷兵器时代军事沙场征战和技出实战中。孙子曰:夫兵形如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五行奇正相生相克,阴阳八卦变化不测,达出神入化之境。运用九宫八卦排兵布阵,颠倒阴阳之深穷变化,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莫测高深。文圣拳集太极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以及九宫八卦图易理象形取意,融入拳学拳理之中,汇聚了兵法睿智用于实战之妙。用兵之法,不过奇正阴阳变化,阴阳变化不测,谓之神。文圣拳的功法功理、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不懂阴阳,就不能理解和更好的练习文圣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文圣拳阴阳兵法和方略圆略的运用,兵无定策,策无定形。阴阳之道,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先立于不败之地,后发而先至。?《阴符经》:“八卦甲子,神机鬼藏”,习遁甲之术,修炼九宫八卦阵法,趋吉避凶,用于军事斗争艺术,胜敌于无形之中。“兵无常形,水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待敌制胜。文圣拳深奥的兵学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武学“兵家之圣”。

文圣拳在兵法修炼方面融入奇门遁甲之学,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合九星(九星者,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八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九宫八卦,天盘,人盘,地盘的结合,天地人三才相应,窥透阴阳变化之术,变化多端,不可捉摸,将官难料,鬼神莫测。“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兵法》)。“舒之则四海莫为大,退葳于密莫能小,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搏之不可得,而用其变无穷也”(《太公兵法》)。文圣拳拳法博大精深,堪称将才之学,帝王之学,圣贤之学,天人之学,先天之学,万法归宗之学,夺天地造化之学。历史上文圣拳门出现了一些深通谋略,懂兵道,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他们在抵御外族侵略,保江山社稷,纵横沙场,犹神龙见首不见尾,御敌于无形,立于不败之地。文圣拳是文化、艺术、武术、哲学、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一招一式,都深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和传统道家养生术等。文圣拳的兵道具孙子兵法之精髓,是中华文明中璀璨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文革”期间,山东嘉祥井庄杜家五步架嫡传人杜学颜先生因习练文圣功被陷害含冤入狱八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杜学颜出狱后因担心再受政治牵连,故将杜恒信先师遗留下来的有关修炼文圣拳兵道功法的部分古籍,在自家厅堂内烧掉;之前被国家有关部门人员收走的修炼资料,经后来杜家五步架传承人多次查找和催要,因物事人非,资料去向成迷,查无所踪。

赣州工服订做

黑河工作服订做

绵阳工服制作

吉安西装制作